刁民酸菜魚 VS 踏輕酸菜魚:小玉的味蕾大評比!
嗨嗨,大家好!小玉我又來了~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瘋「酸菜魚」,說真的,我也超愛啦!所以我決定探訪市面上最火紅的「刁民酸菜魚」與「踏輕酸菜魚」,給大家一個最真實的試吃比較。
首先,踏輕的酸菜有一種獨特的清新,像是初春的微風,吃進嘴裡整個人都覺得舒暢。而魚肉的嫩滑更是令我驚艷,真的每一口都想再來一次!
而對於刁民呢,他家的酸菜魚味道偏濃郁,有種鄉村自家泡製的感覺,超有古早味!魚肉部分也很扎實,每一口都能嚐到滿滿的肉感。
不過說到口味選擇,刁民的選擇比較多一些,每一次去都可以試試不同的口味,真的是適合喜歡嘗鮮的我~
什麼是酸菜魚?
酸菜魚這道料理不只有滑嫩的魚肉,那獨有的酸辣湯頭更是一絕!
這道魚真的是來自於重慶!起源於渝派川菜,滋味獨特,有點微辣但卻又不會覺得膩。每一口都讓人忍不住再來一口!
一般人要還原這道菜,流程是真的複雜,想要做出這樣的美味,光是食材的選擇就非常複雜!
鮮魚:選擇草魚的中段最佳,因為那裡的肉質多而且刺少,而且過油之後再烹煮會更嫩滑。
酸菜:四川的大罈醃酸菜最具特色,但其實用臺灣的客家酸菜也能煮出濃厚的風味!
湯頭:要選用風味醇厚的高湯,這樣湯頭和食材的味道才會和諧。
這些步驟小玉我看的頭都暈了,所以直接買成品回來簡單料理一下就好啦
接下來就由我來比較目前市面上各自雄踞山頭的「刁民酸菜魚」與「踏輕酸菜魚」,來比較兩家各自的特色,各位看官可以根據你的喜好選擇就對了!
但如果小玉要挑一家的話...嘻嘻,那就要看我的完整評比囉!趕緊繼續看下去吧~
踏輕酸菜魚試吃報告
踏輕酸菜魚方便的地方就是可以直接買回家,自己烹飪,尤其小玉家裡有一個老媽在,交給他就對了,原本小玉對於酸辣的東西就比較愛好,也是抱著嘗試的心情來試試!
踏輕酸菜魚的湯底特色
首先,那自家製的酸菜湯底真的讓人驚艷!一開始喝,有點點的酸味,然後辣味就跟著上來,還有那麻麻的感覺喔!嘻嘻,不過論油和鹹的部分就不太明顯啦,所以完全不會覺得膩口。我以前吃過的酸湯、酸菜魚比起來,這家真的是更耐吃!💕
尤其它們的酸菜完全不用添加物醃製喔,只有用鹽,超級天然的啦!而且喝起來的酸味超級溫和,還能品嚐到那原始的芥菜鮮甜,超級無敵好喝!💕
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太能接受太重的酸、辣、鹹、油的口感,但踏輕酸菜魚的調味真的剛剛好,對我來說超級好吃!
踏輕酸菜魚的魚肉鮮度
再來說說魚肉~是有帶皮的那種喔!魚肉超滑、皮有點Q,每一口都能品嚐到魚的鮮甜。而且魚肉真的好多好多,份量超足,兩人分享剛剛好,價格還很可愛喔!
再來是他們用邱家兄弟生態養殖的鱸魚熬煮的湯,口感真的有深度、有層次,讓我真的是一口接一口,停不下來!
那魚肉部分,他們用的是脆口的烏鱧魚片,而且喔,他們不用裹粉、也不用粉漿去增加重量,超級實在的!
那白肉的部分真的像我喜歡的酸菜白肉鍋,嫩嫩的,再配上那又酸又辣的湯汁,完美啊!尤其可以聞到一絲的桂花香,我都快醉了~~~
踏輕酸菜魚的門市位置
★遠東百貨-信義A13店★
📍地址: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58號 B3
📍營業時間:平日11:00-21:30/假日:11:00-22:00
購物網站:
https://donzdonz.com/COMPLEX/HAIBAO
刁民酸菜魚試吃報告
前幾天我跟姐妹淘去了超夯的「刁民酸菜魚崇德店」,妳知道嗎,人超多的啦!我們選擇了下午三點多去,但竟然還是等了一個多小時,差點讓我和姐妹們累壞了,接近五點才進去喔!
店家是兩層樓的獨楝建築,裝潢風格超級有特色!牆上寫的「不當愚民當刁民」和「刁民我驕傲」真的好有個性,感覺很潮很年輕!
當我們坐下來,座位真的很寬敞舒適,我們就坐在二樓。
我們這次點的是秘罈酸菜魚(中盛),真的,當魚端上桌,那個盤子超級美,白底藍字,我馬上拍了好多照!
不過我個人不太喜歡油條,所以幾乎都挑掉了!
刁民酸菜魚的湯底特色
那個香濃的龍骨高湯底,搭配上滑溜溜的豬五花,還有我最愛的寬冬粉和木耳、金針菇呢!而且魚片川燙得恰到好處,軟嫩得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片。最後,那一淋的刁民特有的花椒油,瞬間讓整個鍋物的味道飛起來!真的是太迷人了啦!✨🍲
刁民酸菜魚的魚肉鮮度
魚片吃起來真的Q彈又滑嫩,還有魚皮的膠質,酸度也剛剛好。不過我們還加了一些其他配料,像豬肉片、金針菇等,這樣才有吃鍋的感覺。
踏輕酸菜魚與刁民酸菜魚的終極結論評比
踏輕酸菜魚 |
刁民酸菜魚 |
|
湯底口感 |
邱家兄弟生態養殖(鱸魚骨) 的鱸魚全魚骨長時間熬煮 湯色濃白微稠 天然骨膠入湯,濃郁滑順 |
龍骨湯頭(豬骨) |
酸菜來源 |
新鮮芥菜產地直送 保證純鹽醃酸菜 色澤偏暗綠色,不加黃色素 |
以老罈鹽醃酸菜為主 |
魚肉部位 |
正統脆口烏鱧魚片450g 約3~4人份,烏鱧魚片 不裹粉,不用粉漿 去騙重量,堅持不偷斤減兩 |
烏鱧魚片 |
配方工法 |
由乙級廚師30年經驗搭配 天然乾燥桂花、雞心椒、 藤椒、青紅花椒 、調配最佳口感佐料 |
四川風味為基底進行改良 加入龍骨高湯及豬五花、寬粉、木耳金針菇、魚片及花椒油 |
踏輕與刁民的酸菜魚,每家都有其獨特之處和風味。踏輕的湯底口感細緻且醇厚,配合其特有的酸菜來源,使得每一口都有著深厚的味蕾體驗。
而刁民的魚肉部位和配方工法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使得湯底、魚肉和酸菜完美結合。
不過,在多方面的比較後,個人覺得踏輕酸菜魚略勝一籌,不僅在口感上更為協調,連整體的食材搭配也更具巧思。當然,選擇哪一家還是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喜好,但踏輕酸菜魚確實值得一試。
花蓮踏輕酸菜魚推薦身處於這繁忙的時代,我們常常渴望找到那份源自記憶深處的味覺慰藉。踏輕酸菜魚,正是這種慰藉的完美詮釋。它將酸菜的開胃與新鮮魚肉的嫩滑結合,為我們呈現一道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帶有現代創意的料理。
當你品嚐踏輕酸菜魚的每一口,都能感受到那濃厚的魚湯和酸菜帶來的獨特酸香,仿佛置身於一場味蕾的盛宴。這不僅僅是一道菜,而是一段故事,一份記憶,一次與家人朋友的共聚時光。土城酸菜魚推薦
踏輕以其獨特的烹飪手法和精選食材,確保了每一位消費者都能享受到這道料理的最佳品質。而它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的便捷與效率,更讓這美味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,無需花費過多時間便能品呚家的味道。彰化踏輕酸菜魚推薦
結語,踏輕酸菜魚不只是味蕾上的盛宴,更是心靈的慰藉。在這充滿變動的都市節奏中,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停下來的理由,讓我們與摯愛的人共同分享這份獨特的美味,並回味那些美好的回憶。讓踏輕酸菜魚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道亮麗風景,帶給你無盡的幸福與滿足。五股踏青酸菜魚推薦
陽春三月,天是一片燦爛,地是一片輝煌。水鄉垛田一塊塊垛子上嫩黃的油菜花鋪天蓋地次第開放,一群群采蜜的野蜜蜂,嗚嗚嗡嗡滿天飛舞。它們有的停在油菜花上精心釀蜜;有的忙著尋找人家屋檐上的蘆葦網箔或土墼墻上的小洞釀蜜。每每在這個時候,鄉村的孩子就會左手拿著一個玻璃瓶,右手拿著一根蘆柴或小樹枝,站到人家土墼墻邊去掏這些進洞休息或是做蜜罐的小精靈,以此來作樂,或者到人家屋檐邊去找嗚嗡屎來吃,(鄉村的孩子總喜歡把蜂蜜這樣來稱呼)。我童年生活就是伴隨著掏嗚嗡渡過的。 嗚嗡是水鄉興化地區老百姓對野蜜蜂一種普遍的俗稱。嗚嗡,它體形像蜜蜂,呈黃色,背上有一條條黑色的條紋,叫起來嗚嗚嗡嗡的,也許正因為它的這些特征,人們才給它起名“嗚嗡”。這些小生靈每逢陽春三月,油菜花吐出泥土清香之時,就會給鄉村的孩子們帶來無限的歡樂。 20世紀70年代前后,鄉村的孩子沒有太多的玩具,掏嗚嗡便成了孩子們春天最好的娛樂活動。你看,鄰居王大爺家的土墼墻下,就圍了一群鄰居的孩子,每個孩子都一樣的一手拿著玻璃瓶,一手拿著蘆柴棒在墻壁的小洞里掏嗚嗡。他們是那么專注,那么用心,仿佛是在雕刻一件工藝品那樣的精心。那些放學的孩子書包一撂,也拿了一只白色玻璃瓶,和一根一尺來長的蘆柴管,加入到這掏嗚嗡的陣營中來,一時間,鄉村的大街小巷里、人家的土墻下站滿了掏嗚嗡的孩子,成了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。 靠近墻壁的孩子,他們知道嗚嗡喜歡躲在土墼墻的小洞里釀蜜,要想那些躲到洞里的嗚嗡出洞來,是很難的,但鄉間孩子有的是辦法,他們有的趴在墻邊把瓶口貼著嗚嗡洞,用蘆柴棒輕輕的往洞里掏,好象理發匠替人掏耳朵一樣的小心翼翼,大概是怕把洞里的嗚嗡掏死,所以,他們從來都是那樣的小心翼翼。 沒有找到嗚嗡洞的孩子就圍在一起,揮舞著手中的瓶兒、蘆柴棒,蹦著跳著,大聲唱著“嗚嗡、嗚嗡你進洞,我把錢來你用用”的兒歌,追逐著飛舞的嗚嗡讓它們進洞。頓時,嗚嗡的叫聲和孩子們的歌聲響遍了整個村莊。舞動的孩子,飛舞的嗚嗡,緋紅的夕陽,人家的茅屋,遠處的楊柳樹,構成了一幅鄉村夕樂圖。 那些嗚嗡不知是很喜歡孩子們的歌聲,還是被那歌聲所驚嚇,紛紛往洞里去了。這時,便是孩子們“狩獵”的最好時機,一旦發現有嗚嗡進洞,孩子們就會一擁而上,搶著去掏。等嗚嗡從洞里慢慢爬到瓶子里的時候,他們就會帶著勝利者的微笑,在人家墻根下掐一朵油菜花放到瓶里,讓嗚嗡享用。 但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這樣的好運的,有時候守候了半天也一無所獲。孩子們絕不會灰心,他們有的是耐心,就像貓捉老鼠那樣仍然會側著身子,歪著頭,把耳根緊緊地貼著墻,靜心傾聽洞里嗚嗡的動靜。守洞,有時候就是“戰爭”的開始。你看,鄰家名叫大頭腦的孩子,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進洞的嗚嗡,剛跑上去準備把瓶口靠上去,可是那叫小兔子孩子也溜了上去,“戰爭”就這樣開始了,大頭腦氣憤地沖到小兔子的面前,一把搶過小兔子手中的酒瓶,一下子就摜到了地上。小兔子也不示弱,也來搶他的瓶子,于是他倆就打了起來,其他的孩子聽到了打罵聲,連忙圍攏過來,乘著起哄。頓時打罵聲、哭聲、叫喊聲匯在一起,小村的上空一下子哄鬧起來。 哄鬧一陣后,一些機靈的孩子則另辟蹊徑,到人家房檐下去尋找嗚嗡產在蘆柴管里的蜂蜜去了。 那時候的農村,沒有太多的瓦房,大部分人家蓋著草房,屋檐邊則是蘆柴倒檐,那些嗚嗡就把蜜產在蘆柴管里。膽大的孩子一旦發現新鮮的泥土封著口的蘆柴管,為了吃上蜂蜜,就會打起高肩,從人家屋檐上把蘆柴抽出來,然后幾個人圍在一起,把蘆柴管用力一剝,立即就會看到一節一節的用泥隔開的、嫩黃色的菜花蜜。用一根短短的蘆柴篾輕輕一挖,放入口中,那香甜可口的感覺比吃山珍海味還要享受。他們一邊談論著蜂蜜的可口,一邊尋找下一個目標。 >>>更多美文:情感短文
總是遇見黃荊,在原野,在山岡,在葳蕤的盛夏,在斑駁的深秋。 沒有誰知道它什么時候出現在我們的視野,沒有誰肯為它駐足,凝望。它太平凡了,平凡得被無數雙眼睛忽略。很多人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,但我卻認得它,它也認得我。小時候在老家小山村,我天天與它打交道,哪能不相識呢? 山坡上,地埂邊,房前屋后,到處都能見到它的蹤影,一蓬蓬、一簇簇,枝條散漫,一副無拘無束的樣子。初春時節,別的樹苗、灌木還在酣睡,黃荊便急不可待地破芽,五角形的葉片如一面面綠旗般在春風中獵獵招展,散發出隱隱的藥草清香。黃荊遍地,青翠的枝葉柔嫩得能掐出水來,常常被一雙雙小手捋去,扔進背簍,曬干后當作藥枕,或當作堆漚綠肥的原料。 黃荊長得快,春天抽的苗,到了夏天就長成一人多高,郁郁蔥蔥的,讓人感覺到整個原野都是綠的。在這片綠中,會看到一串串米粒大小藍紫色花朵,那是黃荊簇生的花兒,一朵挨著一朵,如一串串紫色的手鏈。蜜蜂、蝴蝶,還有瘦小的蜻蜓,在花叢間蹁躚起舞,舞出一身幽香。夏日黃昏,蚊子開始出動,母親手拿鐮刀,到屋后山腳下砍幾根枝葉茂盛的黃荊,扎成把,埋在燃著暗火的鋸木屑里,用來熏蚊子。散發著淡淡藥草香味的煙霧在屋子里慢慢升騰,縈繞,剛才還是嗡嗡嗡亂飛亂撞的蚊子果然少了許多,我們可以睡個安穩覺了。 夏末秋初,黃荊長成食指粗,枝頭掛滿一串串胡椒似的籽粒。秋色越來越深,黃荊籽也由軟變硬,顏色由暗綠變為黑褐,油亮而飽滿,像顆小藥丸,風一吹,便撲簌簌地落下來。一些籽粒被鳥兒啄去,但大多數藏在草叢里,躲進土里,第二年春雨一潤,又生發出一棵棵黃荊的幼芽。 黃荊耐旱,耐寒,生命力強。伏秋連旱,山上的一些松樹、柴草干枯成焦黃的植物標本,而黃荊卻不死,頂端零落的葉片昭示著生命的不屈。秋天里砍柴,連曬十幾個晴日,別的柴草枯成響當當的鍋巴,而黃荊卻不,用指甲刮破枝干的表皮,依然呈現生命的淺綠。冬天里冰天雪地,一些茶樹、樟樹被凍死,而黃荊一點也不怕,無論裹了多厚的冰雪,來年春天照樣蔥蘢。 黃荊是落葉灌木,不能成材,只能當柴燒。這些年的國慶節,我回鄉下老家,都要幫母親砍去屋后山坡上的黃荊。莊子里年輕人外出打工,遍野的柴草沒有人砍,早已將山體屏蔽成茂密的青紗帳。黃荊不易折斷,但鐮刀傾斜著輕輕一削,便斷了,哪怕是拇指粗,也經不住鐮刀一斫。砍下的黃荊鋪放在山坡上,一直曬到臘月,葉子落盡,剩下光禿禿的枝椏,成為母親灶下的好柴禾。 秋天的黃荊籽粒成熟,鐮刀輕輕一碰就落。長假結束回城,口袋里、衣袖里、鞋子里,乃至頭發里,往往會藏著黃荊籽。我把這幾顆來自故鄉的黃荊籽種在廢棄的花盆里,第二年春天,果真生發出一兩棵黃荊!花盆里栽種土里土氣的黃荊,見過的人都大呼意外,而我,卻是沒來由地喜歡。 在我看來,黃荊雖然土氣,但它接地氣,透著居家生活的溫暖。從古書中得知,舊時貧女沒有金銀首飾,便采摘黃荊枝條編成釵環,戴在頭上,形容為“荊釵布裙”。用黃荊條編只帽子戴在頭上,是我小時候的游戲,沒想到,古代農家女子其實早就想到了,這讓我對黃荊又多了一層好感。冥冥覺得,黃荊是個隱喻,它是鄉土的,民間的,家常的,質樸得猶如家鄉的親人。 >>>更多美文:情感日志
我18歲那年被招工進廠,有著很多難忘的往事。記得當時走在大街上,身穿廠里發的工作服,腳蹬廠里發的翻毛皮鞋,在周圍人羨慕的目光中,頭頸都是高昂的。每逢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登臺合唱表演,男的白襯衫紅領帶,女的火紅連衣裙……回憶一個接一個地跳入腦海,隨后而入的竟還有那些年的工廠午餐。 每天早晨,我和大部分工友一樣到了廠里,從隨身攜帶的包中取出一只帶菜的飯盒或搪瓷缸。工人兄弟們經過一上午掄大錘、抬鋼筋、燒電焊、推車運料的緊張勞作,汗珠摔八瓣不僅是累了更是饑腸轆轆,11點過后便等待開飯。那些家在外地、住集體宿舍的單身漢和怕麻煩不愿帶菜的工人排起三條長龍,人們用勺子筷子敲瓷盆、飯盒的,說唱逗笑的,插科打諢的,出洋相的什么都有,熱鬧得像大舞臺。11點半食堂掛出了小黑板,基本是一葷三素老四樣,葷菜不是蘿卜燒肉、土豆燒肉、慈姑燒肉就是素雞燒肉,排在后面的就只剩土豆、白菜湯了。打菜的小小窗口前聚集著好幾張亢奮的臉,還有擱著飯菜票的碗盆在揮舞,既難判斷誰先誰后,更搞不清是何人的碗盆。由于那時的副食品供應緊張,葷菜數量有限,買菜的職工心急火燎。后來老書記參照部隊的模式,由科室干部、工人和炊事員組成伙食委員會協助管理食堂改善伙食,增加了花式品種,漸漸地,那些誘人的獅子頭、百葉卷包肉、面筋泡塞肉、包子等替代了原先的品種。買到的人笑逐顏開,那就是工人們的美好時光,吃飽飯精氣神十足,下午干活帶勁多了。 在班組休息室里卻是另一番景象。午飯時分,大家從食堂取回蒸好的米飯,再拿出自家帶的菜在電烘箱里熱一熱,倒也有七葷八素,五彩斑斕。即便是普通的蘿卜干大椒炒毛豆,也被他們嚼得嘎嘣脆響。全班成員都在一起,邊吃邊評論哪家的菜燒得好……還有談對象的發展到一定階段,把帶來的菜合在一起,坐在角落里邊吃邊說悄悄話,偶爾鬧點小別扭賭氣各吃各的,眼光老道的師傅們便看出情況來,想方設法勸和。那時的干部也不特殊,或帶菜或在食堂排隊買菜,老書記時常端著個飯盒在各班轉轉,和工人攀談,他搛了一筷我帶的燒雜素嘗了后說:“你家小王的雜素燒得不錯,有點飯館里的味道。” 記得有年冬天下大雪奇冷,我師父用鋼箍焊制成火爐,師兄弟們忙不迭地到鍋爐房揀來一堆塊煤,把爐子燒得旺旺的,供大伙兒工余取暖。恰好家在郊區的師弟順寶帶來一只羊腿,就架上一口鍋燒羊肉,再擱點紅辣椒、老豆腐、大白菜。鍋里咕嘟咕嘟滾得冒泡,羊肉的香味四溢,中午全班人馬圍坐在一起聚餐。還是大金“來事”,他反客為主搛起一塊給師傅,恭恭敬敬地說:“師父你吃這塊帶皮的。”又說:“小安子你啃這塊帶肉的骨頭,香兒(小師妹)你吃豆腐當心別燙了嘴啊……”大伙兒邊吃邊聊,歡聲笑語不斷,有什么比這更愜意的呢? 四十多年過去,我從青春少年進廠到雙鬢見霜離廠,仍然十分懷念工廠的那些動人風景:平易近人的領導、親如家人的師徒關系、親密無間的師兄弟們,還有飯菜飄香的午餐時光…… >>>更多美文:心情故事
FISF1515CEFE15EWFEF
留言列表